好的。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鄙朴谧x志、用志,是領導干部提高執政能力的必備法寶。自古以來,地方志都是資政輔治的重要工具,是地方官員知悉地情、研究地情的最好教材。宋朝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朱熹,就曾留下過“下轎伊始問志書”的典故。早在1941年,黨中央就明確要求“收集縣志、府志、省志、家譜,加以研究”。毛澤東主席在長征打仗途中也不忘閱讀地方志,建國后,他號召“全國各地要修地方志”,批評“官不修志而修衙”的不良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善于用志的典范。1985年6月,習近平同志赴任廈門市副市長,由他牽頭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吸收借鑒許多地方志內容,是全國經濟特區中最早的一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200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考察臺風“桑美”災后重建工作期間,調閱《蒼南縣志》,并在與當地領導座談時大段朗讀書中關于臺風的記載,希望地方干部要以史為戒,科學決策,不斷提高處置臺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江蘇地方志工作主動作為、創新發展,積極服從、服務黨和政府中心工作,充分發揮地方志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主題志鑒記錄江蘇現代化進程的鮮明亮色。在一輪二輪志書編纂過程中,在推動行業志、部門志的同時,主動策應年度重大主題,每年編纂主題志鑒,忠實記錄發生的大事要事,充分展現江蘇發展的偉大成就。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編纂出版《江蘇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圖志(1949—2019)》,和南京博物院共同舉辦江蘇重大建設成就展;為順應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編纂出版《長江歷史圖譜》《江南大運河歷史圖譜》;為充分展現江蘇完成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作的貢獻,編纂《江蘇省對口支援西藏建設志》《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建設志》;為忠實記錄江蘇抗疫的歷程,編纂出版《生命至上:江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錄》;為充分反映黨的十九大以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編纂出版《強富美高新跨越——十九大以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紀事》等等。
前不久,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推薦省地方志辦公室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聯合編纂的全國首部古代城市圖志——《江蘇古代城市圖志》。這是江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在全國首次將江蘇每個城市的發展歷史、文化特質、古人留下的古地圖集中呈現出來,為現代城市的規劃設計、保護傳承工作提供借鑒參考,起到古為今用、服務當代的現實效果。
二是以即時性記錄更好展現江蘇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在編纂好年鑒、英文年鑒基礎上,2019年1月起,在全國首創逐月編纂《江蘇微記錄》,也就是我們將晚一年出版的“年鑒”,變為了下個月就呈現的“月鑒”,大大提高了地方志服務中心工作的時效。年底,將每月的微記錄匯輯成一本20萬字的《江蘇記錄》,也就是說,一年剛結束,一本20萬字的當年度經濟社會發展書籍就編纂好了。正是因為《江蘇記錄》較強的時效性,非常適合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因而《江蘇記錄》已經連續四年入選省人大、政協“兩會”會議資料。去年我們還和新華日報社合作,創新編纂了《江蘇影像》,作為《江蘇記錄》姊妹篇,同步呈現給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深受好評。2022年,全省各地編纂即時性記錄產品52種,其中15種亮相當地“兩會”,成為地方志服務中心工作的一大亮點。
三是以鎮村志編纂文化工程展現江蘇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振興。為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留住鄉愁記憶、服務鄉村振興,2022年3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鎮村志編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在全國首次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實現鄉鎮(街道)志編纂全覆蓋的目標。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文化工程,涉及江蘇1300多個鎮和上百個中國歷史名村。目前,全省鎮村志已出版或啟動編纂1038部,是全國正在實施的最大的鎮村志編纂工程。鎮村志的編纂,不僅可以挖掘歷史資源,留住鄉愁,還在招商引資、文旅推介、鄉情教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是以重點史志作品展現江蘇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文化形象。依據《江蘇省“十四五”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將江蘇各地的地理標識、文化標識和歷史標識產品作為重點史志作品進行逐年編纂。各地的積極性非常高,比如正在編纂的《張謇志》和《花果山志》,張謇是代表南通的文化品牌,花果山是代表連云港的文化品牌。再比如丹陽的代表性標識是眼鏡,所以我們正在編纂《中國丹陽眼鏡史》,以上這些都是江蘇重點史志作品。已經出版的還有《中國淮揚菜志》《江蘇華僑華人史》《師之魂——陶行知在棲霞》《明孝陵新志》等,這些都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第二個結合”的重大論斷,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更要把“盛世修文”這件大事辦好,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用更多高品質的史志作品推動中華文脈綿延繁盛、中華文明歷久彌新。